7种方式判断是不是脑瘫,早发现早干预!
脑瘫,即脑性瘫痪,是一组持续存在的中枢性运动和姿势发育障碍、活动受限症候群,这种病症严重影响着患者的生活质量和未来发展。早期发现脑瘫并进行干预治疗,对于改善患者的预后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以下将详细介绍7种判断是否为脑瘫的方式。
一、观察运动发育情况正常情况下,宝宝的运动发育是遵循一定规律的。一般来说,新生儿时期,宝宝会有一些原始反射,如觅食反射、吸吮反射、握持反射等。随着月龄的增长,这些原始反射会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自主的运动。例如,2个月左右宝宝可以抬头,4个月左右能翻身,6个月左右会独坐,8个月左右开始爬行,1岁左右能够站立和行走。
如果宝宝在相应的月龄没有达到这些运动发育的里程碑,或者运动发育明显落后于同龄人,就需要引起家长的重视。比如,宝宝到了3个月还不能抬头,6个月还不会翻身,或者1岁半还不能独立行走,这些都可能是脑瘫的早期表现。此外,脑瘫患儿的运动还可能表现出异常的姿势和动作模式,如双手握拳、拇指内收,双下肢伸直、交叉呈剪刀状,或者走路时踮脚尖、步态不稳等。
二、留意肌张力异常肌张力是指肌肉在静止松弛状态下的紧张度。脑瘫患儿常常会出现肌张力异常的情况,这也是判断脑瘫的重要指标之一。肌张力异常主要分为肌张力增高和肌张力降低两种类型。
肌张力增高时,患儿的肌肉会变得僵硬,活动起来比较困难。比如,在给患儿活动肢体时,会感觉有明显的阻力,就像掰一根硬邦邦的棍子一样。这种情况在患儿的上肢表现为肘关节屈曲、腕关节屈曲、手指紧握;在下肢表现为髋关节内收、膝关节伸直、踝关节跖屈。
肌张力降低时,患儿的肌肉则会过于松弛,肢体软绵绵的,缺乏力量。患儿可能表现为头部不能竖直,四肢无力,活动时肢体摆动幅度较大,就像一个“软面条”一样。
家长可以通过一些简单的方法来初步判断患儿的肌张力情况。比如,在宝宝安静状态下,轻轻握住宝宝的手腕或脚踝,感受肌肉的紧张程度;或者将宝宝的肢体缓慢地屈伸,体会是否有阻力或异常的松弛感。如果发现宝宝的肌张力有明显异常,应及时带宝宝去医院进行进一步的检查。
三、关注反射异常除了前面提到的原始反射,宝宝在生长发育过程中还会出现一些其他的反射。这些反射的出现和消失时间也有一定的规律,如果反射出现异常,也可能提示脑瘫的存在。
1. 不对称颈紧张反射:正常情况下,该反射在宝宝出生后1-2个月内出现,3-4个月时消失。如果宝宝到了4个月以后这个反射仍然存在,当将宝宝的头转向一侧时,同侧的上肢会伸直,对侧的上肢会屈曲,就像一个“击剑”的姿势,这可能是脑瘫的表现。
2. 拥抱反射:拥抱反射一般在宝宝出生后即出现,3-6个月时消失。如果宝宝到了6个月以后拥抱反射还不消失,或者在宝宝受到突然的声音或震动刺激时,出现过度的拥抱反应,表现为双臂伸直、外展,手指张开,然后迅速收回抱在胸前,也需要警惕脑瘫的可能。
3. 握持反射:握持反射在宝宝出生后就存在,3-4个月时逐渐消失。如果宝宝到了4个月以后握持反射仍然很强烈,很难将手指从宝宝的手中抽出,或者宝宝在没有外界刺激的情况下,经常出现双手握拳的姿势,也可能是脑瘫的早期迹象。
四、观察姿势异常脑瘫患儿常常会出现各种异常的姿势,这些姿势在不同的年龄段可能有不同的表现。
在婴儿期,脑瘫患儿可能会出现头后仰、角弓反张的姿势,即宝宝的头部向后仰,身体像一张弓一样向后弯曲。这种姿势通常在宝宝仰卧位时比较明显,是由于颈部和背部肌肉肌张力增高所致。
随着宝宝年龄的增长,异常姿势会更加多样化。比如,站立时,患儿可能会出现双下肢交叉、足尖着地的姿势,就像“芭蕾舞演员”一样;或者身体重心偏向一侧,导致脊柱侧弯。行走时,除了前面提到的踮脚尖、步态不稳外,还可能出现剪刀步、鸭步等异常步态。
家长在日常生活中要多留意宝宝的姿势,尤其是在宝宝独坐、爬行、站立和行走时,观察宝宝的身体姿态是否正常。如果发现宝宝有异常的姿势,应及时咨询医生。
五、注意语言和智力发育情况脑瘫患儿除了运动障碍外,还常常伴有语言和智力发育迟缓的问题。
在语言发育方面,脑瘫患儿可能会出现说话晚、发音不清、语言表达困难等情况。正常情况下,宝宝在1岁左右开始会说一些简单的单词,如“爸爸”“妈妈”,到了2岁左右能够说一些简单的句子。如果宝宝到了2岁还不会说话,或者说话含糊不清,别人很难听懂,就需要考虑是否存在脑瘫的可能。
在智力发育方面,脑瘫患儿可能表现出认知能力低下、学习困难、注意力不集中等问题。他们对周围的事物反应迟钝,理解能力和记忆力较差,在幼儿园或学校里学习成绩往往不理想。
家长可以通过与宝宝的日常交流和互动,观察宝宝的语言和智力发育情况。比如,和宝宝玩一些简单的游戏,看宝宝是否能够理解游戏规则;给宝宝讲故事,观察宝宝的注意力是否集中,是否能够理解故事的内容等。如果发现宝宝在语言和智力发育方面有明显的落后,应及时带宝宝去医院进行评估和诊断。
六、留意视听障碍部分脑瘫患儿会伴有视听障碍,这也是判断脑瘫的一个重要方面。
在视觉方面,脑瘫患儿可能会出现斜视、弱视、近视等问题。斜视表现为双眼不能同时注视同一个目标,一眼向前看,另一眼向外或向内偏斜。弱视是指矫正视力低于正常同龄人,即使佩戴眼镜也无法达到正常水平。近视则表现为看远处物体模糊不清。
在听觉方面,脑瘫患儿可能会有听力减退、耳鸣等症状。家长可以通过观察宝宝对声音的反应来初步判断宝宝的听力情况。比如,在宝宝背后突然发出一些声音,看宝宝是否会转头寻找声源;或者和宝宝说话时,观察宝宝的反应是否正常。如果发现宝宝有视听方面的问题,应及时带宝宝去眼科和耳鼻喉科进行详细的检查。
七、了解家族史和围产期情况家族史和围产期情况对于判断是否为脑瘫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如果家族中有脑瘫患者或其他神经系统疾病患者,宝宝患脑瘫的风险可能会相对较高。因为某些遗传因素可能会导致神经系统发育异常,从而增加脑瘫的发病几率。
围产期是指从怀孕28周到产后1周这一时期,这一时期发生的一些不良事件也可能与脑瘫的发生有关。比如,母亲在孕期患有感染性疾病(如风疹、巨细胞病毒感染等)、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糖尿病等,或者在分娩过程中出现难产、早产、窒息、新生儿黄疸等情况,都可能对宝宝的大脑造成损伤,增加脑瘫的发病风险。
家长在带宝宝就医时,应详细向医生告知家族史和围产期的情况,以便医生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做出准确的诊断。
需要注意的是,以上7种方式只是初步判断是否为脑瘫的方法,不能仅凭这些表现就确诊脑瘫。如果家长发现宝宝有上述异常情况,应及时带宝宝去正规医院的小儿科或神经内科就诊,进行全面的检查和评估,包括体格检查、神经系统检查、影像学检查(如头颅CT、MRI等)、脑电图检查等,以明确诊断,并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早期诊断和治疗对于脑瘫患儿的康复至关重要。一旦确诊为脑瘫,应尽早开始康复训练,包括运动疗法、作业疗法、语言疗法、物理疗法等,同时还可以结合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等方法,以提高患儿的运动能力、语言能力和生活自理能力,改善患儿的预后,提高患儿的生活质量。
总之,家长要密切关注宝宝的生长发育情况,及时发现异常,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为宝宝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另外,脑瘫的康复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家长和医护人员的共同努力。在康复训练过程中,家长要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方案,给予患儿足够的关爱和支持,鼓励患儿坚持训练。同时,家长也要注意患儿的营养均衡,保证患儿有充足的睡眠和休息,为患儿的康复创造良好的条件。
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脑瘫的治疗方法也在不断创新和完善。除了传统的康复治疗方法外,近年来,干细胞治疗、基因治疗等新兴技术也在脑瘫的治疗中展现出了一定的前景。相信在未来,会有更多有效的治疗方法出现,为脑瘫患儿带来新的希望。
【免责申明:本文由第三方发布,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网络技术服务,对文章的原创性及内容真实性不做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因作品内容、知识产权和其他问题需与本网联系的,请发邮件至fw@familydoctor.com.cn,我们将会定期收集意见并促进解决。】
推荐阅读 更多>
- test2023/09/05
- 广州哪家医院看男科比较好-如何治疗男性疾病..2021/04/13
- 福州治疗男科需要多少钱-男科病去哪家医院比..2021/04/08
- 杭州牛皮癣医院-杭州银屑病医院哪家好-杭州..2021/03/31
- 南京治疗白癜风医院-如何有效治疗白癜风?2023/03/21
- 2023医保划转调整,年满70周岁的退休人..2023/02/13
- 医保缴满多少年,可以终身享受医保待遇2023/02/13
- 医保个人账户改革已定,有几个弊端,会增加退..2023/02/13
- 医保迎新变化!2023年起,个人医保或将取..2023/02/13
- 每月进入医保个人账户的钱少了,为什么?2023/0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