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分证
阴汗,接脏腑辨证,可分为肾阳虚、肝经湿热和阴虚火旺三旺。
1.肾阳虚证:
本证系元阳不足,气化失可,温煦失职,寒湿内盛,出现以阴汗出、阴囊湿冷,畏寒肢冷、腰膝酸软等为主要特征的证候。
1.1.临床表现
1.1.1.主症:
阴汗出,明囊湿冷;
畏寒肢冷,腰膝酸软。
1.1.2.次症:
前阴痿弱,阳举不坚;
滑精,早泄;
小便清长。
1.1.3.典型舌脉:舌质淡胖润有齿痕,脉沉迟。
1.2.辨证分析 腰为肾之府,肾精亏乏,故见腰膝酸软;肾阳虚损。则畏寒肢冷;恣情纵欲,房劳过度则命门火衰而前明痿弱,阳举而不坚;下元虚惫,气失所摄,精关不固。故滑精早泄;肾阳虚弱则膀胱虚寒致小便清长;舌淡体胖润,脉沉迟,皆阳虚之候。
1.3.诊断要求 凡具备主症①、②并见次症某项及典型舌脉者,即可诊断为本证。
1.4.论治法则 温补肾阳,益气培元。
1.5.方剂选要
1.5.1.优选方剂:安肾丸。方中肉桂、巴戟天、肉苁蓉、补骨脂温肾阳,为主药;白术、山药益气健脾以固护后天之本,为辅药;且巴戟天配川乌能温阳助火,叉祛湿散寒;配萆薜利湿浊.破故纸又能固精缩泉。炒白蒺藜疏肝祛风;桃仁活血通络。全方温补肾阳,益气培元。
1.5.2.备用方剂:金匮肾气丸加鹿茸。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方中肉桂、附子眯辛,大热,温补肾阳,鼓舞肾气;熟地黄滋阴补肾,补血填精;山茱萸温补肝肾,涩精止汗;山药补益脾阴,兼能固精;鹿茸补肾阳,益精髓,强筋骨;泽泻利水;牡丹皮凉血;茯苓淡渗脾湿.以助山药益脾。诸药调配,补阳而不伤阴,补中有泻,泻为补用。
1.6.中成药选介
1.6.1.补肾强身片:方用淫羊藿、制狗脊、菟丝子为主药。补肾益阳强筋骨;金樱子酸涩收敛止汗且固滑精;女贞子补肾滋阴而为辅药。全方有补肾阳、强筋骨、收敛止汗、固精之功效。
1.6.2.九转黄精丸:方中当归廿补温通,辛香走散,补血而能调血活血;黄精甘补平和,补肾润肺,益气滋阴而止汗。二药相配,滋补强壮,补血填精。
1.7.针是疗法取穴:气海、关元、中枢、肾俞、命门。手法:气海、关元、中枢用补法,补下元虚损,关元可加灸以增温补之功;肾俞、命门补之,或艾灸。可益肾壮阳。
1.8.气功疗法 真气运行法。本法系医学内养气功。分五步功法。、二、三步主要是调整呼吸,推动真气,使其集中于丹田,占称“炼精化气”。第四步是把丹田积蓄的真气,冲通督脉逆运而上,直达脑海,达到“炼神还虚”之境界(李少波.真气运行法.甘肃人民出版社)。
1.9.验案选粹 患者48岁,干部,因阴部多汗,阴囊湿冷8年余。阴汗浸淫,阴茎萎软尚能举阳,但举而不坚,早泄,阴囊经常挛缩,头晕。腰膝酸困,四肢不温,小便清长,脉沉细,舌体胖,诊为阴汗病,肾阳虚证。治以温肾助阳,健脾利湿,投安肾汤化裁治之。方用吴茱萸12g温肝暖胃,小茴香6g,蛇床子12g,补骨脂15g,仙茅15g温肾助阳,苍术9g,茯苓12g。萆癖12g健脾渗湿。初诊服10剂,上症悉减,效不更方,再服20剂,阴汗痊愈,肾囊温煦而不湿,阴茎勃起坚而持久,精神如常人。(引自:吕人奎医案)
辨治按语
阴汗病之肾阳虚证,临证辨治应紧扣“肾阳虚而内寒生”之病机。投以温补肾阳,健脾胜湿之品,勿轻易更方,方能功到病除。
1.10.文献选录《景岳仝书·杂证谟·汗证》:“故凡治阴汗者,但察其气虚之微甚,微虚者胳扶正气,其汗自收。甚虚者,非速救元气不可,即姜、桂、附之属。”
2.肝经湿热证:
本证候湿热之邪蕴郁肝经,流注下焦。出现以阴汗出、阴囊潮湿.胁肋胀痛、口苦、目赤等为特征的证候。
2.1.临床表现
2.1.1.主症:
阴汗出,阴囊潮湿,伴有臊臭;
胁肋胀痛。
2.1.2.次症:
口苦,或目赤;
阴茎萎软;
小便赤。
2.1.3.典型舌脉:苔黄腻,脉弦数。
2.2.辨证分析 肝经湿热下注阴器,故阴汗出,而有臊气,宗筋萎软;湿热郁结肝脉,肝失疏泄条达而致胁肋胀痛;湿热熏蒸,故口苦,上炎于日则目赤。
2.3.诊断要求
凡具备主症①、②及典型舌脉,或主症①、次症①、②及典型舌脉,或主症①、次症②、⑧及典型舌脉者,即可诊断为本证。
2.4.论治法则
清热利湿,疏肝养血。
2.5.方剂选要
2.5.1.优选方剂:清震汤。方中柴胡、升麻、黄芩疏肝解郁,清热解毒为主药;羌活、防风、苍术、麻黄根。藁本以祛风除湿,使湿从表除;泽泻、猪苓以利水清热;当归、红花活血养血通经以助疏肝利湿;炙甘草益气和胃,调和诸药。诸药合用,共奏清热利湿疏肝养血之功。
2.5.2.备用方剂;固真汤,方中柴胡、升麻、知母疏肝清热;羌活祛风除湿;龙胆草、黄清热燥湿;泽泻利湿;炙甘草和胃调理诸药。请药配伍,以达疏肝清热除湿之效。
2.6.中成药选介 龙胆泻肝丸。方用龙胆草清泄肝经湿热为主药;柴胡疏肝开郁;黄芩、栀子辅佐龙胆草清热利湿;车前子、泽泻、木通通利湿热从下而出;当归、生地黄养血滋阴;甘草补中益胃,以免苦寒清利之品损伤肝阴及胃气。本方对肝经湿热下注之阴汗、阴茎萎软有效。
2.7.针灸疗法 配方:肝俞、脾俞、胃俞、气海、关元、中枢、三阴交、复溜、然谷。手法:肝俞能疏肝理气,脾俞、胃俞能理脾和胃而去水湿之邪;气海为生气之海.灸之能补气壮阳;关元、中枢补法针刺能补下元之虚损;三阴交为三阴之会,补之能滋阴养血。与复溜相配能清阴分之热,与然谷相配能补肾涩精。
2.8.气功疗法 真气运行法。本功基本观点之一认为“真气”是人体的能源。这种能量可以通过以意领气的方法进行自我锻炼,调动和充实人体的潜在能量,并发挥其自调自控的能力来健身和祛除病患。本功法闭目静守有养肝之效,并导心火下降人丹田,意在平肝。心肾交泰肾气旺盛即具有滋肝、清利湿热之功效。
2.9.验案选粹 杜举人名京,年逾三十,阴囊湿痒,茎出白物如脓,举则急痛,此肝疝也。用龙胆泻肝汤而愈。(《医部全录》卷二百六前阴门医案)
辨治按语 阴汗病之肝经湿热证,临证当以清利湿热、疏肝养血为治。若有不效,当思及本证常虚实夹杂,湿热郁滞肝脉,兼肾阴虚损,故宜滋肾养阴,清利湿热。
2.10.文献选录《张氏医通·前阴诸疾》:“男子外肾冷,两髀枢阴汗,前阴痿弱,阴囊湿痒臊气,柴胡胜湿汤。”《张氏医通·前阴诸疾》:“阴痿弱而两丸冷,阴汗若水,小便后有余滴臊气,尻臀并前阴冷,恶寒而喜热,膝亦冷,此肝经湿热,宜龙胆泻肝汤、柴胡胜湿汤选用。”
《仁术便览·瘙病》:“补肝汤治前阴冷。并阴汗。”
3.阴虚火旺证:
肾司二阴,肝脉绕阴器。肝肾阴虚,相火独亢.火热内执,营卫之司失常,腠理开阖无权,热迫阴津外泄,而见阴部多汗。
3.1.临床表现
3.1.1.主症:
夜间阴部汗出尤甚;
五心烦热,手足心出汗。
3.1.2.次症:阳强易举,腰酸膝软。
3.1.3.典型舌脉:舌红少苔,脉细略数。
3.2.辩证分析 肝肾阴虚,虚火内生,热邪迫液外泄。故阴汗出;虚热内蒸。故见五心烦热,手足心汗出;相火亢盛,则阳强易举;腰为肾府,肾精亏虚,故而腰酸膝软;舌红少苔,脉细略数,为阴虚内热征。
3.3.诊断要求 凡具备主症①、②并见次症某项及典型舌脉者,即可诊断本证。
3.4.论治法则
滋阴降火。
3.5.方剂选要
3.5.1.优选方剂:大补阴丸。方中重用熟地黄、龟甲滋阴填精.育阴潜阳。壮水制火,共为主药;黄柏、知母相须为用,苦寒降火,保存阴液,平其阳亢。均为辅药。猪脊髓、蜂蜜为血肉甘润之品,能滋补精髓,且能制约黄柏的苦燥,而为佐药。本方培本清源,水使火降,虚火降而虚热清两者兼顾。
3.5.2.备用方剂:左归丸。方中重用熟地黄滋肾益精,以填真阴;山茱萸养肝滋阴,涩精敛汗;“山药补脾益阴,滋肾固精;枸杞子补肾益精,养肝明目;鹿胶,龟甲胶,为血肉有情之品,峻补精髓。龟甲偏于补阴,鹿角胶偏于补阳,在补阴之中配伍补阳药,取“阳中求阴”之义;菟丝予、川牛膝益肝肾.强腰膝,健筋骨;诸药共用滋阴敛汗。
3.6.中成药选介
知柏地黄丸。在六味地黄丸的基础上加知母和黄柏。即知柏地黄丸。本方滋阴降火之力较强,不可久服。
3.7.针灸疗法 取穴;三阴交、复溜、太冲、然谷、肾俞、关元。手法:肾俞、三阴交补之滋水涵木,复溜清阴分热而止汗,太冲、然谷以补肝肾,关元补之阳中求阴。
3.8.验案选粹 患者50岁,农民,因夜间阴部汗出1年余。阴部汗出。五心烦热,夜不能寐,阳强易举,行房后阴部汗出更甚,腰膝酸软。口燥咽干,舌质红,少苔脉细数,诊为阴汗病,阴虚火旺证。治以滋阴降火,以大补阴丸为汤剂化裁治之。方用熟地黄24g滋阴补肾,龟甲20g育阴潜阳.黄柏10g泻肾火以坚肾阴,知母10g上可清肺热,下可滋肾阴,山茱萸10g。女贞子10g,枸杞子10g滋养肝肾,山植15g酸甘化阴,活血行滞。初诊服7剂,上症悉减,继服5剂,改服大补阴丸,一月而愈。(引自:王子隆医案)
辨治按语 阴汗病之阴虚火旺证,临证当以滋阴降火为治,滋养为主,降火为辅,且不可应用寒凉太过.以免耗伤真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