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血粘度测定
如有就诊需求,点击预约挂号填写信息,以便我们能及时与您联系 预约挂号 广告 X
全血粘度测定基本信息
- 检查标本:血液
- 检查方式:血液生化
- 检查分类:化学检查
- 检查项目:血管疾病
- 相关疾病: 功能性子宫出血 多发性骨髓瘤
全血粘度测定解读
-
正常指标:
毛细管法: M(男):4.25(+-)0.41 F(女):3.65(+-)0.3旋转法:(37℃) M(男) F(女) 单位230/S:4.53(+-)0.46 4.22 (+-)0.41 Pa·s115/S:9.31(+-)1.48 8.37(+-)1.22mP a·s
-
异常指标:
检测值升高或是降低。
-
检查分析:
全血粘度增高常见于:血浆蛋白异常,如巨球蛋白血症、多发性骨髓瘤、先天性高纤维蛋白血症等,由于血浆中蛋白的含量异常增高,使血浆粘度增高,进而使全血粘度增高;红细胞数量增多,如原发性或继发性真性红细胞增多症、肺心病、白血病、高原环境、长期缺氧等造成红细胞增多的疾病,均可伴有血液粘度的增高;红细胞质异常,如红细胞聚集性增加、膜的流动性和稳定性下降等可使得血液在流动时阻力增加,属此类型血液粘度增高最典型的疾病为心肌梗塞、冠心病;此外还可见于脑梗塞、糖尿病、血栓闭塞性脉管炎、肺梗塞、视网膜动静脉栓塞、镰状红细胞贫血、异常血红蛋白病、球形细胞增多症等。
全血粘度降低见于:出血性疾病,如出血性脑中风、上消化道出血、鼻出血、功能性子宫出血等。这些疾病的特点是血液粘度降低与红细胞比积的减少成平行关系,是机体失血后组织内水分向血管内转移而使血液稀释的结果。因此,这类疾病又叫出血性低血粘症。另外,尚有一些疾病,如各种贫血症、尿毒症、肝硬化腹水症、急性肝炎等,也表现有低血粘度,但这类血液粘度降低与出血无关,而与慢性消耗性病理过程有关。
-
适宜人群:
临床多种疾病的辅助诊断。
- 不适宜人群:
检查注意事项
抽血检查一般采静脉血,静脉血化验除特殊要求的项目以外,一般要求在上午抽血,抽血前尽量减少运动量,不要吃食物,保持空腹,可以喝少量的水。抽血量一般在2-20毫升,最多不会超过50毫升。
1、抽血前一天晚上八时以后应禁食,抽血前一天避免大量饮酒,血液中的酒精成分会直接导致结果升高或降低。
2、早晨不做剧烈运动,抽血前的晚上应睡眠充足。
3、抽血前不宜太过劳累或受冷、热剧烈刺激。
4、不要穿袖口过紧过小的衣服,避免抽血时衣袖卷不上来或抽血后因衣袖过紧引起手臂血肿。
5、抽血时应放松心情,避免因恐惧造成血管的收缩,增加采血的困难。
6、抽血后即刻松开拳头,用消毒过的干棉块压紧穿刺部位,需在针孔及向上两厘米进针处的范围进行局部按压3-5分钟,进行止血。同时放松上捋的衣袖,以帮助止血。切勿揉搓穿刺部位,以免造成局部淤血出现“青紫”,也不要触摸穿刺点,以免感染。
7、抽血后要休息15分钟,静坐或躺着休息。应在抽血后24小时内尽量保持抽血手臂的清洁卫生,不要淋浴或桑拿。若局部出现淤血,24小时后用温热毛巾湿敷,可促进吸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