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治方药】
(一)热盛动风
1,治法;清热凉肝息风。
2,方剂:羚羊角钩藤汤(《通俗伤寒论》)加减。
药物;羚羊角粉l~3g(调冲分服),钩藤l0~15g(后下),白芍15~30g,生地黄15~30g,桑叶10~15g,菊花10~15g,竹茹10~15g,茯神15g,甘草10g。
方义:羚羊角、钩藤、桑叶、菊花凉肝息风清热,茯神、竹茹化痰宁心,白芍、生地、甘草清热养阴,缓肝解痉。
加减:四肢抽搐,项背强直者,加全蝎、蜈蚣、地龙(止痉散)等份研末,每用3~5g分次调冲,解痉搜风。神志昏迷者,加安宫牛黄丸或紫雪丹,醒脑开窍,清热凉肝。高热烦渴者,加生石膏、知母、板蓝根、大青叶,清热解毒。若兼痰浊壅阻,喉中痰声漉漉,加天竺黄、鲜竹沥,清热化痰。若兼阳明腑实,便秘腹满,加生大黄、玄明粉,泻腑泄热。
3,变通法:若心肝火旺、热盛动风。心胸烦热,面红目赤,大便秘,胁肋痛,四肢抽搐,亦可用凉膈散(《局方》)合龙胆泻肝汤(《医宗金鉴》),主以清心凉肝,泻火通腑,为变通之法。
(二)肝阳上亢
1,治法:镇肝潜阳,平肝息风。
2,方剂:镇肝息风汤(《医学衷中参西录》)加减。
药物:代赭石30g,龙骨30g,牡蛎30g,石决明30g,鼋甲30g(以上俱先煎半小时),牛膝15g,玄参15g,天冬15g,白芍15~30g,甘草6~10g。
方义:代赭石、龙骨、牡蛎,石决明重镇降逆,为镇肝潜阳之品。龟甲、玄参、天冬育阴潜阳,白芍、甘草缓肝止痉,牛膝引药下行,合而可平肝息风。
加减:面红目赤,心烦易怒,肝火甚者,可加龙胆草、山栀、连翘、菊花清肝泻火。大便秘结,腑热内结,加大黄、瓜蒌、杏仁通腑泄热。小便短涩,加竹叶、通草、滑石利水清热,四肢抽搐,项强头痛,肝风甚者,加羚羊角、钩藤、地龙,全蝎,平肝息风、解痉搜络。呕吐恶心,痰盛苔腻者加竹茹、胆南星、天竺黄化痰降逆。肢体麻木,甚而半身不遂者,可加地龙、僵蚕、桑枝、鸡血藤檀风通络。
3,变通法:也可用天麻钩藤饮(《杂病证治新义》)加息风解痉之品,方用天麻、钩藤、全蝎、蜈蚣、石决明、牛膝、黄芩、杜仲,益母草、地龙等。
(三)浊毒上扰
1,治法:泄浊解毒,豁痰降逆。
2,方剂:菖蒲部金汤(《温病全书》)合温胆汤(《千金要方》),送服苏合香丸(《局方》)。
药物:石菖蒲10~15g,郁金10g,丹皮6~10g。连翘10~15g,竹茹10~l5g,黄连10g,玉枢丹1~3g(调服)t生大黄6~10g(后下),法半夏10~l5g,枳实6~l0g,陈皮6~10g,茯苓15~30g,苏合香丸l粒(水化后调服)。
方义;菖蒲、郁金豁痰理气,大黄,黄连泄浊解毒。连翘、丹皮凉血解毒,竹茹、半夏、枳实、陈皮、茯苓理气和中、化痍泄浊,玉枢丹解毒降逆,苏合香丸泄浊开窍、辟秽解毒。
加减:四肢抽搐甚者,加羚羊角、钩藤、白芍镇痉息风。邪毒害肾者,加山栀、黄苓、黄柏,即合黄连解毒汤(《外台秘要》)用以清热解毒。水浊壅盛者,加桂枝、猪苓、白术、泽泻,即合五苓敬(《伤寒论》)用以利水泄浊。心肾阳虚者。加附子、内术、干姜,即台四逆汤、真武汤(《伤寒论》)用以温肾强心。
3,变通法:若以心肾阳虚,浊阴冲逆为主者,可用真武汤(《伤寒论》)合大黄黄连泻心汤(《金匮要略》),药用附于、大黄、肉桂、生姜、白术、茯苓、甘草、黄连,温阳泄浊。
(四)风毒内袭
1,治法:祛风止痉。
2,方剂:玉真散(《外科正宗》)加减。
药物:制胆南星10g,天麻10~15g,羌活10~15g,防风10~15g,白附子6~10g,白芷10g,钩藤10~15g(后下),法半夏10g。
方义:天麻、钩藤、白附子息风解痉,羌活、防风、白芷祛风,制南星。半夏化痰息风。
加减;热痰蕴盛,四肢抽搐,口苦苔黄,加羚羊角、天竺黄、竹沥,息风清热化痰,大便秘结者,加大黄、玄明粉,通腑解毒。四肢反射亢进。拘急不利,加木瓜、白芍、吴萸,舒筋缓急。
3,变通法:轻者用玉真散,重者合用五虎追风散(《全恩家传方》)加味,即蝉衣,全蝎、蜈蚣、僵蚕、白芷、南星、木瓜、吴萸、天麻等。其搜风通络作用更佳。
(五)阴虚动风
1,治法:滋阴息风。
2,方剂:三甲复脉汤(《温病条辨》)加减。
药物:炙甘草10~15g,生地黄15~30g,白芍15~30g,麦冬15~30g,阿胶(烊冲)10g,火麻仁10g(打)。龟甲15~30g,炙鳖甲15~30g,生牡蛎15~30g。
方义;生地黄、麦门冬、阿胶滋阴养血。白芍、甘草柔肝息风,龟甲、鳖甲、牡蛎育阴潜阳,火麻仁润肠通便。
加减:四肢抽搐者,加羚羊角、钩藤息风清热解痉。头晕目眩,肢体麻木加首乌、鸡血藤养血通络,心烦不宁,加黄连、山栀清心除烦。汗出神疲,气短乏力甚者,加西洋参,五味子益气养阴。
3,变通法:也可用大定风珠(《温病条辨》),即上方加五味子、鸡子黄代之。或用阿胶鸡子黄汤(《通俗伤寒论》),方用阿胶、白芍、生地,茯神、鸡子黄滋阴养血,络石藤、钩藤通络舒筋,石决明、牡蛎潜阳镇摄。
(六)脾肾阳虚
1,治法:温阳益气。
2,方剂:可保立苏汤(《医林改错》)加减。
药物:山萸肉10~15g,枸杞子10g。枣仁 10g,当归10g,白芍10~15g,党参l0~15g,黄芪10~15g,白术10~15g,胡桃肉10g,补骨脂10g,甘草6g。
方义:党参、黄芪、白术、甘草益气健脾,当归、白芍养血和血,胡桃肉、补骨脂、山萸肉、枸杞子补肾,枣仁养心。
加减:食少、腹胀,加砂仁、陈皮、鸡内金理气和胃;肢冷、便溏,加制附子、干姜、桂枝温阳健脾。
3,变通法:慢惊风之证,亦可甩理中地黄汤(《福幼篇》)加减,方中以理中汤温阳健脾,六味地黄汤滋阴补肾(仅用山萸肉、山药、热地黄三味)。
【简易方药】
1,蝉衣、僵蚕、防风、荆芥、胆南星、天麻、羌活、地龙各9g,全蝎、蜈蚣各3g研末。每次冲服10g。搜风通络,用于破伤风。
2,胆南星、木瓜、吴萸、防风、藁本、桂枝、白蒺藜、僵蚕、天麻、蝉衣各9g,朱砂O,3~0,6g,雄黄0+z~0,4g,全蝎3g,每日1剂,水蘸服。取猪胆汁6~9g炖熟,和药汁服。搜风通络,用于破伤风。
3、羚羊角1,5g(或用山羊角20g代),钩藤l0g,银花20g,连翘15g,生石膏30~45g,大青叶30g,苡仁15g,鲜芦根30g,甘草5g,每日1剂,水煎作保留灌肠。清热息风解痉,用于乙脑重症。
4,鲜地龙100g,每日1剂,加水500ml煎。小儿每日用量为100~200g。清热息风解痉,用于乙脑发热抽搐和后遗症。可长期服用,30天为l疗程。
5,挑仁、地鳖虫各6g,生大黄9g,蜂蜜(冲),每日l剂,水煎服。攻下逐瘀解毒,用于狂犬病痉挛抽搐。狂犬病患者服后必泻猪肝、鱼肠样大便,小便如苏木水样,一般服至大便、小便正常为止。
【针灸治疗】
(一)毫针法
1,取穴:大椎、后溪、人中、台谷、太冲。
邪热炽盛加曲池、劳宫、中冲,委中,肝阳上亢加百会、行间、风池、侠溪,风毒内袭加风府、长强,阴虚风动加三阴交、太溪,脾肾阳虚加关元、中脘、足三里。
方法:中冲、委中用点刺出血,三阴交、太溪用补法,人中向鼻中隔部深刺,强刺激后不留针。关元、足三里、中脘用灸法,其余穴俱用平补平泻或青法针刺,得气后四肢不留针。
疗程:四肢抽搐甚者,每日治疗2~3次,一般每日1次。
2,取穴:人中、长强、筋缩、鸠尾、丰隆、阳陵泉。
痰热壅盛加内关、行间,风痰闭窍加太冲、风池,痫发于白昼加申脉,发于夜间加照海。
方法:人中向鼻中隔部深刺。强刺激后不留针,长强向上斜刺,或点刺出血。鸠尾穴不可向上刺,宜向下斜刺,要掌握其深度。其余穴常规针刺,四肢穴得气后不留针。
疗程:同上。本方适于癫痫发作期。四肢抽搐,角弓反张,牙关紧闭,口吐白沫,昏仆不省人事者。
【评述】
抽搐发作是指以痛性发作及其他发作性骨骼肌痉挛为表现特征的症状群。抽搐发作可由脑部疾病,全身疾病及神经功能紊乱引起。如癫痫、破伤风、狂犬病、发热惊厥(多见于幼儿,抽搐发作均伴随于高热而发生)、低血钙,低血糖、低血氧、高血糖、尿毒症、肝昏迷、高血压脑病、妊娠高血压综合征、癔症性抽搐(表现为全身肌肉不规则的收缩,抽搐形式常具戏剧性,并常因外界环境的影响而诱发及变化)等。
急性抽搐一症,常由风起、热变、痰生者。因此论治之前。需详辨风、热(火)、痰之相兼。辩明其因由何而起,孰主孰次。或相兼何证,对指导方药治疗十分重要。如热变者,必见热盛烦渴、内扰心营之兼证;痰生者,多有痰湿内盛之宿痰,或痰涎壅盛之兼证;风动而起者,病多突然而发,起于暴怒大恐之后,并见痰壅闭窍及风邪内袭经脉之兼证。
邪热内炽,热极生风之抽搐,乃邪热内陷,灼伤营阴,引动肝风,风火相煽而为抽搐,病在心肝;若温病后期,或久病劳伤,或因大汗、亡血等,致使气阴亏耗,而致筋脉失养,则可发为虚风内动;肝阳暴张,上扰清窍,或风毒内袭,直犯经脉,也可引起筋脉拘急而抽搐。辨明不同病机,对指导正确的辨证,十分重要。
对抽搐的临床表现,若只辨抽搐,不察兼症,则难以判明其虚实和标本。因此必须细察其兼症,才有可能使辨证准确。如邪热内炽,热极动风,必兼一派邪热之兼症;如虚风内动,必有其气阴亏耗之兼症;肝阳上亢、肝风内动和风毒内袭经脉及浊毒上扰等引起的抽搐兼症已如上述,类此都是辨证时必须注意的重要内容。
因为抽搐多系其它疾病临床过程中出现的急候,属于标急之症,而导致抽搐发生之疾病,则为病之本。若只治标而不治本,则抽搐难除。如治邪热内盛,热极生风之抽搐,当以清热解毒为本、为急、为先,如此方能热解而风自愈。若只恃羚羊角、钩藤、全蝎、蜈蚣等息风之品,则较难达到热退风定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