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治方药】
(一)气郁不畅
1,临床表现:吞咽梗塞,噎食不利,胸膈胀痛痞满,胀甚于痛,或嗳气多,偶有食物反流,精神抑郁或烦劳紧张后症状加重。舌苔薄白,脉沉细或沉弦。
2,病因病机:忧思伤脾,郁怒伤肝,气郁不畅,胃气不和。
3,治法:理气解郁。和胃降逆。
4,方剂:香附旋覆花汤(《温病条辨》)合半夏厚朴汤(《金匮要略》)。
药物:香附10g,旋覆花10g(包),法半夏10~15g,陈皮5~l0g,苏叶10g,茯苓10~15g,厚朴5~10g,生姜5~10g。
方义:香附、厚朴理气降逆,旋覆花、苏叶、生姜和胃通降,半夏、陈皮、茯苓凋中化痰。
加减:胸膈胀痛甚者,苏叶易苏梗,加降香,川楝子、郁金,理气止痛。呕吐甚者,加代赭石、竹茹、黄连:吞酸、烧心、口苦者,加黄连、吴蓖、白芍,降逆止呕。大便秘结者,加生大黄(后下)、全瓜萎通下。
5,变通法:呕吐甚者,用旋覆代赭石汤(《伤寒论》)合苏叶黄连汤(《温热经纬》)。著肺胃不降,气火上郁,食入噎阻暖气,大便不爽,可用轻剂清降,如枇杷叶、杏仁、郁金、瓜蒌、苏子、降香、山栀等(《临证指南医案》)。
(二)痰气交阻
1,临床表现:吞咽梗阻,胸膈痞满疼痛,暖气呃逆,呕吐痰涎或食物,口干咽燥,大便秘结,形体逐渐消瘦。舌质偏红。苔薄腻或黄腻,脉弦精或弦细。
2,病因病机:肝气犯胃。胃失和降:脾气不健,痰湿中阻。痰气交阻,饮食不下。
3,治法:开郁理气,化痰润燥。
4,方剂:启膈散(《医学心悟》)加减。
药物:沙参15g,茯莓15g,丹参15~30g。川贝母10g。郁金10g,砂仁壳5~10g<后下),荷叶蒂10g,杵头糠10g。
方义:郁金、砂仁壳开郁理气,沙参、丹参润燥养阴、化瘀止痛,杵头糠、荷叶蒂和胃降逆、启膈止呕,茯苓健脾和胃。
加减。津伤便秘者。加生地、麦冬、玄参。增液通便:气虚乏力者,加党参、太子参,益气健脾:胸膈疼痛甚者,加降香、檀香理气止痛一呕吐、呃逆者,加旋覆花、代赭石、黄连、竹茹,止呕降逆。
5,变通法:如胸膈痞胀、灼热疼痛,吐酸。口苦口干,吞咽不下,苔薄黄,脉弦者,属痰热互结,可用小陷胸汤(《伤寒论》)加川贝、部金、山栀、枳壳等清热化痰。
(三)瘀血互结
1,临床表现:食入复出,水饮难进,吞咽困难,胸膈疼痛,泛吐痰涎。或吐出物如赤豆汁,大便坚硬如羊尿,形体消瘦,面色黯灰,肌肤甲错。舌黯红、青紫,或有瘀点(斑),脉细涩。
2,病因病机:气滞血瘀,瘀阻食道、胸膈,饮食难下。
3,治法:活血化瘀,养血润燥。
4,方剂:通幽汤(《兰室秘藏》)合丹参饮(《医学心悟》)加减。
药物:桃仁10g,红花10g,生熟地各10~15g,当归15g,炙甘草5~10g,丹参30g,降香10g,砂仁3~5g(后下)。
方义:桃仁、红花、丹参活血化瘀,生熟地、当归养血润燥,降香、砂仁理气止痛,甘草调中。
加减:症情熏者,加五灵脂,炙乳没,以加强化瘀通结之力:呕吐痰涎多者,加全瓜蒌、法半夏、海蛤壳,化痰降逆。亦可加人海藻、昆布、急性子、蜣螂虫等软坚散结、通导启闭之药(用海藻、昆布时可去甘草)。如服药即吐,难于下咽,可先服玉枢丹。大便色黑者,加服云南白药或三七粉:吐出物如赤豆汁者,加阿胶、仙鹤草以止血。
5,变通法:瘀血表现明显,以胸膈疼痛固定不移为主者,食昔有癍痕狭窄者,可用血府遂瘀汤或膈下逐瘀汤加减活血化瘀。
(四)胃阴亏损
1,临床表现:吞咽梗阻疼痛,饮水可下,固体食物难人,勉强下咽则胸膈疼痛,心烦口干,胃脘灼热感,呕吐黏痰,形体瘦削,皮肤干枯,大便干结如羊尿。舌干红或光红,或有裂纹,脉细数,
2,病因病机:热结伤阴,阴津瘟亏,虚火上逆,胃气失降。
3,治法:养阴和胃,润燥生律。
4,方剂:沙参麦冬汤(《温病条辨》)合五汁安中饮(验方)。
药物:沙参15g。麦冬15g,玉竹15g,石斛15g,扁豆10g,乌梅10g水煎。韭汁、牛乳、姜汁、梨汁、藕汁,酌量和匀后,与煎剂和匀凉服,宜少量多次,颇频呷服。
方义:沙参、麦冬、玉竹、石斛养阴和胃、生津润燥,扁豆和胃健脾,乌梅味酸开胃。五汁安中饮,用五种果菜乳汁,以增液润燥,生津养阴。
加减:肠燥便干者,加当归、生首乌、肉苁蓉,润肠通便:胃脘灼热者,加黄连、全瓜蒌。泄热除痞。
5,变通法:亦可用益胃汤(《温病条辨》)合五汁安中饮,两方相类。
(五)中阳虚撇
1,临床表现:长期饮食不下,面色苍白,精神疲惫,形寒气短,泛吐清涎,面浮足肿,腹胀便溏。舌质淡,苔白润,脉细弱。
2,病因病机:脾胃不足,中阳虚寒,胃气上逆则饮食不下,脾气不健则足肿、腹胀、便溏。
3,治法:温中散寒,补脾益气。
4、方剂:补气运脾汤(《统旨方》)加减。
药物:党参15g,白术10g,干姜3~5g,茯苓15g,法半夏10g,陈皮5g,砂仁3~5g(后下),黄芪15~20g,大枣10枚,甘草5g。
方义:党参、白术、茯苓、半夏、陈皮、甘草,即六君子汤,可健脾和胃益气。砂仁理气,黄芪益气,干姜温中,大枣和胃养血。
加碱:呕吐痰涎者,加旋覆花、代赭石降逆止呕:阴损及阳,气阴两虑者,去干姜,加山药、扁豆、石斛、沙参、麦冬健脾养胃:阳虚形寒甚者,加淡附子、肉桂、鹿角片温阳。
5,变通法:亦可香砂六君子汤(《时方歌括》)加减,两方相近。
(六)气血两亏
1,临床表现:病程习久,饮食不下。胸膈噎塞,滴水不人,面色萎黄或苍白,头晕目眩,心悸失眠,腹胀肢肿,身倦乏力。形体枯瘦,泛吐清涎。舌淡白,脉细微。
2,病因病机:气血两亏,运化无力,胸膈阻滞。
3,治法:补气养血。
4,方剂:八珍汤(《正体类要》)加减。
药物:当归15g,熟地10g,川芎5~10g,白芍10~15g,党参15g,茯苓15g,白术l0g,甘草10g,生姜5g,大枣10枚。
方义:党参、白术、茯苓、甘草健脾益气,熟地、当归、白芍、川芎养血和血,生姜、大枣和胃。
加减:呕吐者,加陈皮、竹茹、旋覆花、枇杷叶降逆止呕:胸膈疼痛者,加丹参、降香活血止痛:气短懒言、腹胀便溏者,加生黄芪益气。
5,变通法:补中益气汤(《脾胃论》)或人参养荣汤(《局方》),均可扶助正气,益气养血。
【医家经验】
(一)徐景藩治食道功能性疾病经验
食道自咽至胃为“胃之系”,是饮食之道路,其功能与胃相似,以降为和,治宜和胃降逆为主。噎膈治疗,“虚者润养,实者疏瀹”(尤在泾《金匮翼》)。润养如滋阴生津,养血和营,疏瀹如理气、化痰、清热、行瘀。若经久不已,宜两者兼顾。若胸膈局部灼热嘈杂,吞咽干涩不利,舌红,用麦冬。玉竹、生地、杏仁、白蜜等,兼血虚加归、芍、枸杞、首乌、桑椹,尚需酌用枳壳、厚朴花、陈皮微辛理气。气滞为主,选青陈皮、苏梗、枳壳、郁金、佛手、木蝴蝶等,痰阻加半夏、厚朴、茯苓,尚需加人白芍、芦根润养为妙。久病或反复不愈,应从升降二字推敲,如枳壳配拮梗,沉香配升麻,杏仁配瓜蒌,竹茹配刀豆壳,桔梗配牛膝,木蝴蝶配柿蒂等,均为升、降相配得宜对药。食道病以宣通为贵,理气、化痰均为宣通。此外,可用鹅管石、抄罗子、橘络、通草、王不留行,威灵仙、急性子。[徐景藩,食管疾病用药体会,中医杂志,1988,29(8):44]
(二)雷永仲治食道癌经验
夏枯草、海带、石斛各15g。姜半夏、姜竹茹。川楝子各12g,旋覆花、广木香、厚朴、蜣螂、当归各9g,煅牡蛎、急性子、代赭石、南北沙参各30g,公丁香6g。
加减:胃气上逆加降香、蔻仁、九香虫、刀豆子、青皮,藿香,吐黏痰加生南星、山豆根,礞石、板蓝根,胸痛加玄胡、乳香、没药、郁金、丹参、桃仁,呕血、便血加白及、蒲黄、仙鹤草、藕节,体虚乏力加太子参、黄苠、白术、熟地,软坚消瘢加石见穿、黄药子、七叶一桂花。适于痰瘀交阻、胃气失降,偏于实证的食道癌。[胡熙明,中国中医秘方大全(下),上海:文汇出版社,1989,715]
【简易方药】
1,苏叶1~3g,黄连1~2g,白蔻仁、吴萸、甘草各2~3g。陈皮3~5g。每日1剂,共人茶杯内,以沸水浸泡,加盖稍闷,不定时频频饮服。可用于反流性食管炎,呕吐酸水,嘈杂胸痛。
2,通导散:硼砂lg,硇砂0.6g,冰片0.1g,人工牛黄2g,玉枢丹1,5g(以上为1日量)。共研细末,分多次以水少许调糊徐咽。可改善食道癌梗阻症状,但溃疡型者慎用。
3,急灵仙方:急性子、半夏、术鳖子、郁金各10g,威灵仙、瓜蒌各30g,老刀豆15g,山豆根8g。每日1剂。水煎服。用于食道癌梗阻。配通导散则效尤显。
4,玉蝴蝶。厚朴花各10g,阴虚加麦冬10g。每日1剂。泡茶多次徐咽。对咽部不适,梗塞不利,胸后痞胀者有教。
5、活守宫(壁虎)5~6条,浸入白酒500ml内,浸泡7天。每次饮酒10m1,日2次。用于食道癌。
6,藕汁、姜汁、梨汁、萝卜汁、甘蔗汁、白果汁、竹沥、蜂蜜,等分和匀,蒸熟,任意食之。称为八仙膏,可治噎食。
【针灸治疗】
(一)毫针法
取穴:天鼎、止呕(廉泉与天突连线中点)、璇玑、膻中、上脘、中脘为主穴,酌情配内关、足三里、风门、厥明俞、膈俞、督俞(右)、肝俞(左)、脾俞(右)、胆俞、渊液。
方法:止呕穴针向下横剌向天突穴。天鼎穴可斜刺向天突穴。其他穴均按常规刺法,平补平泻手法。得气后留针30分钟。
疗程:隔日1次,7~10次为1疗程。
(二)耳针法
取穴:咽喉、食道(双侧)、贲门、胃、胸、膈,配交感、神门、三焦,皮质下,每次2~3穴。
方法:常规刺法,捻转得气后,留针30分钟。
疗程:隔日1次,7~10次为l疗程。
(三)穴位注射法
取穴:膻中、膈俞、胸椎4~9夹脊。
方法:肿节风注射液。每次2~4穴,每穴注射0.5ml。
疗程:隔日1次,7~l0次为1疗程。
【评述】
噎膈为消化道疾病常见病症,与现代医学中的食道炎(尤其是反流性食遭炎)、食道贲门失弛缓症、食道憩室、贲门痉挛、食道癌等的临床表现相近。噎,以功能性疾患为主,亦有器质性的情况;膈,基本上是器质性病变。目前临床应用治疗噎膈的传统方法,对食道炎,食道憩室,食道贲门失弛缓症、食道裂孔疝、食道痉挛、食道癌有一定疗效。如反流性食管炎,常用中医治法,包括疏肝理气、健脾和胃、化痰除湿、活血化瘀等。此外,改善情绪障碍和生活嗜好,对防止发病、减少复发有一定影响。
食道癌必吞咽困难、胸背部疼痛,食物、黏液反流和其他症状及恶液质为临床表现。初期多为痰火腔结,宜化痰燥湿、降火平逆:继而阴津亏虚、胃阴耗损,当滋阴生律、养血行瘀;终则正气大衰,先后天之气欲竭,治宜扶正固本、培元益气。但亦有根据其正虚邪实,胃失和降、食道狭窄的病机,治法不拘早、晓,而重于益气温阳化瘀、降逆导浊通下的。目前大多配合手术、化疗、放疗,以产生协同作用,减轻毒副反应,来提高中西医结合的临床效果。
噎膈之症,以胃气不和、胃气上逆为关腱。胃为阳土,喜润恶燥,应以清、润、和、降为顺,时时注意顾护胃气,所谓“不问虚实,俱以益阴养胃为主,庶免后患”(《医学入门·噎膈》)。如初期痰气交阻,行气开郁化痰,需加沙参、瓜蒌、麦冬。津亏热结用五汁安中饮、沙参麦冬汤以和胃养阴。但要少量多饮,以免滋阴腻胃。后期脾肾阳虚、气血不足,在用温阳药时当配养阴药,用滋补药时要加理气之品,亦为“顾护胃气”之需。
改进服药方法,应将药汁分多次,少少呷饮,慢慢下咽,尽可能让其在食道多停留一段时间,以使药物直达病所。如半夏厚朴汤即宜“日三夜一”服。又如汤剂浓煎,头煎、二煎各煎成150ml左右,加入藕粉或山药粉2匙,文火调匀,煮熟成糊。煎成后置床边,卧床(侧、俯、仰)更换体位,各咽药一、二口,服药毕,漱口,仰卧勿起半小时,或晚间服完即睡。
噎膈的预防,应注意劳逸结合,精神愉快,饮食有节,忌膏粱、肥腻、辛辣、烟酒。对出现临床症状而发现器质病变后,要让患者内观静养,解除顾虑,树立信心。戒郁怒,禁房事。给药宜少量多饮,避免呕吐。选择富有营养的流汁饮料。症情重者卧床休息,注意变化,如有虚脱症状时要及时抢救。
预后可从脉、症判断。一般而言,脉见紧、涩、短、小者为气血亏虚:脉见沉、细、涩、数者,属精血亏竭。均属难治。大便秘结如羊尿为大肠干枯,口吐白沫系脾肺虚极,吐痰如蟹沫属脾气败坏,胸痛如刀割、腹中嘈杂皆营虚已极,皆为难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