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治方药】
发作期
(一)寒痰阻肺(冷哮)
1,临床表现:喉中哮鸣如有水鸡声,呼吸急促。喘憋气逆,胸膈满闷如塞,痰液稀薄色白而呈泡沫状,口不渴或渴不欲饮,形寒怕冷。面色青晦,发作每昼轻夜重,天寒或受冷易发。舌质淡,苔白滑,脉弦紧或浮紧。
2,病因病机:寒痰伏饮,遇感触发,痰阻气道故喉中哮鸣,肺气上逆而呼吸急促。
3,治法:宣肺散寒,降气平喘。
4,方剂:射干麻黄汤(《金匾要略》)加减。
药物:射干10g,麻黄10g,法半夏10~15g,细辛3g,五味子6~10g,干姜3~6顾,炙紫菀10~15g,炙款冬10~15g,杏仁10g,甘草6g。
方义:麻黄、杏仁、射干宣肺平喘,半夏、细辛、干姜降逆化饮,紫菀、款冬止咳平喘,五味子收敛肺气,甘草和中。
加减:表寒显著,恶寒发热、无汗、头痛、鼻塞流涕者,加桂枝,生姜发散风寒。痰壅气逆,呼吸迫促、不能平卧,加苏子、葶苈子以泻肺降逆。若兼见口渴、烦躁者,为化热之象。加生石膏清热除烦。
5,变通法:可用小青龙汤(《伤寒论》)代之,适于外有风寒、内有寒饮者,较上方祛风散寒作用为胜。哮喘渐平后,可用苏于降气汤(《局方》)降气平喘。药用苏子、半夏、陈皮、肉桂(桂枝)、当归、厚朴、前胡、姜、甘草。继用六君子汤加肉桂、五味子、苏子、款冬花等健脾化痰调理。
(二)痰热壅肺(热哮)
1,临床表现:喉中哮鸣如吼,呼吸迫促。气息声高。胸膈胀满,咳呛阵作,痰黄、白而粘稠,咯吐不利,口渴喜饮,面红心烦,或伴发热,甚而好发于夏季天热时,小便黄,大便秘。舌红苔黄,脉滑数。
2,病因病机:痰热壅盛,阻塞气道故喉中哮鸣,肺失清肃而呼吸急促。
3、治法:清热化痰,降逆平喘。
4,方剂:白果定喘汤(《摄生众妙方》)加减。
药物:白果10~15g(去壳打碎,炒黄)。麻黄10g,黄芩10~l5g,款冬花10~15g,法半夏10~15g。桑自皮10~15g,苏于10g,杏仁10g,甘草6g。
方义:麻黄宣肺,白果敛肺,两药相须,平喘降逆。黄芩、桑白皮清肺泄热。苏子、款冬花、半夏、杏仁降气平喘,化痰止咳。甘草和中。
加减:发热、烦渴、汗出者加生石膏、知母,清热除烦。气粗喘急,痰多息涌者,加地龙、葶苈子泻肺平喘。瘀黄而咳吐不利,胸膈满闷,加瓜萎、枳实宽胸膈,化痰热。大便秘结者,加大黄、厚朴、枳实。即合小承气汤(《伤寒论》)通腑降逆,泄热平喘。
5,变通法:本方可用越蜱加半夏汤(《金匮要略》)代之,肺热内壅、表寒外侵,见恶寒、发热、烦满,脉浮数者更为合适,药用麻黄、石膏、半夏、甘草、姜、枣。哮喘痰黄、发热烦渴,也可用麻杏石甘汤(《伤寒论》)加地龙,苏子、黄芩、知母清热宣肺。服上述诸方哮喘渐平,气急难续,痰少质粘,口干,舌红,为热久伤阴之象,可用沙参麦冬汤(《温病条辨》)加百合、款冬花、知母、苏子、杏仁等,养阴清热,平喘止咳。
(三)外寒内热
1,临床表现:喉中哮鸣有声,呼吸迫促,喘咳气逆,胸闷烦渴,痰粘色黄或黄白相兼,发热,恶寒,汗出,大便偏干。舌苔白腻罩黄,舌边尖红,脉浮滑而数。
2,病因病机:痰热素盛,复感外寒,客寒包火,肺失宣降。
3,治法:解表散寒,清热化痰。
4,方剂:厚朴麻黄汤(《盒匿要略》)加减。
药物:麻黄10g,生石膏30g(先煎),杏仁10g,厚朴6~10g,细辛3g,法半夏l0~15g,五味子6g,小麦30g,甘草6g。
方义:麻黄、细辛解表散寒,石膏清热,杏仁、半夏、厚朴降气平喘,五味子、小麦宁心除烦,甘草和中。
加减:恶寒发热,表寒甚者加桂枝以发汗解表。烦渴汗出脉数,内热甚者加知母、黄芩以清里热。痰黄粘、胸痛者,加苡仁、冬瓜仁、桃仁、芦根,即合苇茎汤(《千金要方》)以清热化痰。
5,变通法:若表寒里热而哮喘,以表寒为甚者可用小青龙加石膏汤(《金匿要略》),较上方解表散寒、化饮降逆药力为胜。
(四)风痰壅阻
1,临床表现:发作较速,忽而来去,发作前每自觉鼻、咽、目部发痒,喷嚏,鼻塞流涕,胸部憋闷,随之迅即发作。喉中痰涎壅盛,声如拽锯,或痰鸣声如哨笛,喘急迫促,不能平卧,咯痰粘腻难出,或为白色泡沫状痰。面色青黯。舌苔厚腻,脉弦有力。
2,病因病机:痰浊久伏,风邪触引,气道郁闷,清浊相干。
3,治法:祛风涤痰,降逆平喘。
4,方剂:三子养亲汤(韩氏医通)、清金丹(《类症治裁》)、葶苈大枣泻肺汤(《金匮要略》)合方加减。
药物:莱菔子10g,白芥子3~6g。苏子10g,猪牙皂l~3g(研末调冲)。葶苈子10g。
方义:莱菔子行气祛痰。自芥子宽胸涤痰,苏子降逆化癜,葶苈子泻脯平喘,猪牙皂祛风豁痰。
加减:哮喘气逆难平,息道痉挛。可加地龙、全蝎、蝉衣等解痉息风、解痉平喘。痰热壅盛者可去白芥子,加竹沥、天竺黄,胆南星、冬瓜子豁痰清热。亦可加控涎丹(《三因方》)泻肺祛痰。
5,变通法:此方不宜久用,待哮喘平复后,可继用过敏煎(验方)以改善体质,防止复发。该方用银柴胡、防风、乌梅。五味子、甘草。
(五)阳气暴脱
1,临床表现:哮喘呈持续状态,久作不已,喘息鼻煽,张口抬肩,气短息促,唇甲青紫,面色灰黯,四肢逆冷。汗出如珠。舌紫黯、苔滑,脉细数不清,或浮夫无根。
2,病因病机:痰壅气逆,息道受阻,肺主治节而无能,影响心主血脉的功能,气逆血瘀,久而阳气亡脱。
3,治法:回阳救逆,益气固脱。
4,方剂:麻黄附子细辛汤(《伤寒论》)合四逆加入参汤(《伤寒论》)加减。
药物:麻黄6g,淡附子10g(先煎),细辛3~5g,别直参10g,矗味子10g,干姜5g,甘草6~10g,龙骨15g(先煎),牡蛎15g(先煎)。
方义:附子、干姜、甘草回阳救逆,人参、五味子益气敛阴,牡蛎、龙骨收敛止汗、纳气镇摄,麻黄降气平喘,细辛温肺化饮。
加减:著喘甚可加黑锡丹(《局方》)调服,以平喘固脱、镇摄纳气。
5,变通法:阳气暴脱之证,亦可用回阳救急汤(《伤寒六书》),药用六君予汤、瓯逆汤加肉桂、麝香,上方取效后可用参赭镇气汤(《医学衷中参西录》),药用人参、山萸肉、山药、赭石、龙骨、牡蛎、芡实、白芍、苏子,益气固脱、平喘镇摄,药味平和,适合调理用。
缓解期
(一)肺脾气虚
1,临床表现:咳嗽短气,喉中时有轻度哮鸣声,痰多质稀而色白,面色苍白光华,自汗恶风,常易感冒,食少纳呆。大便溏薄。舌质淡,苔自,脉濡弱。
2,病因病机:哮喘反复发作,肺气虚而卫外失固,脾气虚而运化无权,土不生金,脾肺两虚。
3,治法:健脾益肺,培土生金。
4,方剂:六君子汤(《医学正传》)加减。
药物:党参l0~15g,炒白术10~15g,茯苓15g,陈皮6g,法半夏10g,甘草6g,苡仁15g,山药15~30g,五味子6~10g。
方义:党参、白术,茯苓、甘草健脾益气,五味子敛肺朴气,山药、苡仁甘淡益脾且能化痰。半夏、陈皮、茯苓、甘草为二陈汤,燥湿化痰。
加减:痰白稀薄,形寒怯冷,可加桂枝、干姜、细辛,温化痰饮。若自汗恶风,易感冒,加黄芪、防风,合自术为玉屏风散(《世医得效方》),益气固表。若兼口干咽燥,时有烦热,为气阴两虚,加沙参、麦冬、百合养阴润肺,若咳嗽短气,可加紫菀、款冬花止咳平喘。若纳少便溏,加扁豆,砂仁健脾和胃。
5,变通法:本方可用参苓白术散(《局方》)代之,其健脾而化痰湿作用更佳。或参用完带汤(《傅青主女科》),其方肴山药、白术、人参、苍术、车前子、陈皮、白芍、甘草等,虽云完带,实际上是健脾渗湿之方,亦可用于咳、喘、哮之慢性病程,脾肺虚、痰湿生者。
(二)肺肾两虚
1,临床表现:短气息促,动则尤甚,呼多吸少,咯痰质粘起沫。腰膝腰软,头晕耳鸣。若形寒肢冷,面色苍白,舌淡质胖,脉沉细,为阳虚}五心烦热,颧红口干,舌红少苔,脉细数,为阴虚。
2、病因病机:哮喘日久,肺病及肾,肺虚不能主气,肾虚无以纳气,
3、治法:补肺益肾。
4,方剂:麦味地黄汤(《医级》)合金水六君煎(《景岳全书》)加减。
药物:熟地15~30g,当归15g,麦冬10~15g,五味子6~l0g,山萸肉10g,党参10~15g,山药15g,茯苓15~30g,丹皮10g,泽泻10g,法半夏10~15g,陈皮6~10g。甘草6g。
方义:山萸肉、山药、熟地、茯苓、泽泻、丹皮为六味地黄汤,补肾养阴。麦冬、五味子、党参为生脉散,益肺养阴。半夏、陈皮、茯苓、甘草为二陈汤,燥湿化痰。熟地、当归、甘草为景岳贞元饮,是治疗肾虚气不摄纳之哮、喘的代表方剂。本方适于阴虚者。
加减:若咯痰质稀,加细辛、肉桂,合五味子、半夏则有化饮作用。若见食少脘痞、腹胀便溏,脾虚不运者,可去熟地、当归以免呆滞,加重山药用量,并加自术、苡仁、芡实、扁豆,以助健脾化痰利湿作用。
5,变通法:若肺肾两虚,形寒肢冷,面白脉沉,阳气不足,可用阳和汤(《外科全生集》)。方中用鹿角、附子、熟地、干姜、白芥子、麻黄、肉桂等,既能温肾壮阳,又能平喘纳气,是治阳虚哮喘有效的方剂。阳虚哮喘也可用金匮肾气丸(《金匮要略》)合四神丸(《证治准绳》)加减以温用纳气,药用补骨脂、吴茱萸、五味子、干姜、熟地、山萸、山药、肉桂、附子、茯苓、五味子等。
【简易方药】
1,椒且研粉,每次3g,装入胶囊,内服日3次。
2,炙麻黄9g,葶苈子9g,蝉衣9g,乌梅6g,石苇30g,钩藤15g,甘草3~10g。每日1剂,水煎服。治疗哮喘发作者。
3,北沙参15g,黄芪15g,菟丝子10g,仙灵脾10g,熟地10g。石苇30g,蝉衣、乌梅、甘草各6g。每日l剂,水煎服。治疗哮喘缓解期。
4,生晒参60g(如用党参则加倍量用),蛤蚧(去头、足)2对(研末冲入收膏),麻黄30g。杏仁100g,炙甘草50g,生姜60g,红枣(去核)120g,银杏肉100g。浓煎三次去渣滤取清汁,加冰糖500g收膏。每日早、晚一食匙,开水冲服。用于哮喘缓解期,以预防发作。
5,河车大造丸、玉屏风散(丸)、金匮肾气丸、金水六君子丸,据证选一种,日2次,每次9g,可长期服用。
6,人参、蛤蚧(去头、足)等份研末,日服1,5g,白蜜调服。或紫河车2只焙干,研束装入腔囊,日服1,2g,开水送服,用于哮喘缓解期,以预防发作。
【针灸治疗】
(一)毫针法
1,取穴:膻中,定喘、尺泽、天突,寒哮加风门、列缺,热喘加鱼际、丰隆。
方法:毫针常规刺法,得气后用泻法,留针30分钟。
疗程:日1次,7~10次为1疗程。适于发作期。
2,取穴:肺俞、脾俞、肾俞,配关元、气海、太溪、膏肓。
方法:一般用毫针补法,留针30分钟,阳虚加灸关元、气海。
疗程:日1次,7~10次为1疗程。适于缓解期。
(二)灸法
取穴:大椎、风门、肺俞,配足三里、足泽。
方法。艾炷麦粒灸,每穴每次3~5壮。
疗程:10天灸1次,3天为l疗程,一般在三伏天初伏、中伏、末伏的天灸治。适于缓解期以固本。
(三)耳针法
1,取穴:平喘、下屏尖、肺、神门,配交感、皮质下。每次单侧,3~5穴,交替应用。
方法:毫针强刺激,留针30分钟,其间行针2~3次。
疗程:日1次,7~10次为l疗程。适于发作期。
2,取穴:平喘、肺、内分泌、肾,配神门、下屏尖、脾。每次单侧,3~5穴,交替应用。
方法:王不留行子敷贴固定,嘱其自行按压,日3~4次,
疗程;③日1次,7次为1疗程。适于缓解期。
(四)穴位敷贴法
取穴:肺俞、膏盲、脾俞、肾俞、膻中。
方法:白芥子、甘遂、细辛、延胡索各等份,共研细末,使用时用生姜汁调制成药饼,上放少许丁桂散,敷贴上述穴位并固定,持续3~4小时后擦掉药物。
疗程:冬季发作在三伏天用,每10天1次,共3次,夏季发作者在三九天用,每9天1次,共3次。缓解期以固本,连续3年以图根除之。
(评述)
哮症每有伏饮顽痰,因气候、饮食、情绪等诱因而发作,发作期的治疗以宣肺降气、控制症状为主,重在治肺。寒者用射干麻黄汤,热者用白果定喘汤。然寒、热证候常可相互转化,以呈寒包火者。用麻杏石甘汤、千金苇茎汤台方为宜。至若气道痉挛、痰气闭阻,而呈风痰壅盛者,可用祛风解痉、虫蚁搜邪之品,而其间又可以葶苈子、皂角子豁痰泻肺,一般而言,哮症发作多以祛邪为主,但间呈阳气暴脱之哮喘持续状态,又必须回阳固脱。
缓解期当重视治本。哮症多痰饮久居,患者必然存在肺、脾、肾不足的体质基础。轻者以健脾益气、化痰燥湿法,如六君子汤,玉屏风散、参苓白术散等,如有寒蚀存在又必须加入通阳化饮、散寒降逆之品。重者则必补肾敛气、纳气摄肾,如金水六君煎、麦味地黄汤之滋肾化痰,阳和汤、肾气丸之温肾纳气等。值得提出的是。现今尚倡用各种抗过敏和提高免疫能力的方药,如过敏煎等,在缓解期中亦可应用。
哮喘可根据发作季节而用药。如发于秋季者,因为秋季内应肺金,对此类哮喘患者可治在肺。如“二麻四仁汤”(炙麻黄、麻黄根、桃仁、杏仁、郁李仁、白果仁)加减,此方集宣肺、肃肺、敛肺,润肺干一体,肺肠同治,通腑化痰。若在春季多发者,则治重在肝。因春令多升发之气,而内应肝术,患者发作多有明显的诱因,临床表现常伴有胸胁隐痛,干哮无痰,咽干口渴,舌红少苔。脉弦细。治以柔肝肃肺,方选过敏煎(柴胡、防风、乌梅、五味子、甘草)加减。此方虽然一年四时均可应用,但在春季治疗过敏性哮喘尤佳。
在昼夜节律变化中,哮喘多在夜间至清晨发作或加剧。夜间为肾、膀胱及脾胃所主。根据不同时间的发病特点,可分别从肾及脾胃论治。若凌晨发作为肝旺之时,故哮喘在凌晨多发者,则治重在肝,调肝理肺是为常法。
九、咯血
咯血又名咳血、嗽血,指血自肺系,经气道咳嗽而出的临床症状。咯血有程度轻重不同,常伴见咳嗽,或痰中带血,或痰血相兼,或纯血鲜红,问夹泡沫者。在临床上,咯血与呕血(吐血)不同。呕血者血由胃来,经食道从口呕吐而出,血中常夹食物残渣,血量较多,血色紫黯,常伴有胃痛、黑便等症。至于牙龈、咽喉、口腔等部出血,一般无咳嗽,往往是纯血或随唾液而出,出血量少,有口腔、牙齿、咽喉症状,可予以及分。
咯血与咳嗽有密切关系,“人必知咳嗽之原,而后可治咳血之病。盖咳嗽固不皆失血。而失血则未有不咳嗽者。”(《血证论·咳血》)并认为:“其病标固在肺,而病本则在肾也。”在临床上,咯血主要有外感、内伤两类。外感者,多由风热、火热、燥热所致,病程短。起病急,初起常伴发热、烦渴普证。内伤者,多由阴虚水亏、阳盛火旺引起,病程长,起病缓,可伴有肺肾阴亏、心肝火旺之证,
咯血的浩疗,必须遵循行血、降气,清肝、补肾之法,不可一味止涩,即所谓“见血体治血”者,
【证治方药】
(—)风热犯肺
1,临床表现:痰中夹血,血色鲜红,咳嗽喉痒。发热微恶风寒,头痛,口渴,咽痛。舌苔薄,脉浮数。
2,病因病机:风热袭表,首先犯肺,热伤肺络,血随痰出。
3,治法:清热疏风,凉血止血。
4,方剂:桑菊饮(《温病条辨》)加减。
药物:桑叶10~15g,菊花10g,连翘10~15g,丹皮6~10g,杏仁10g,芦根30g,茅根30g(后二味煎汤代水)。
方义:桑叶、菊花清热疏风,连翘、丹皮清热凉血,杏仁宣肺止咳,芦根、茅根生津止渴,而又有和胃、止血诸作用。
加减:著痰多色黄,苔黄腻,发热者加黄芩、知母、鱼腥草,清热泻火。若痰斑鲜红,量多者加藕节、茜草、小蓟、旱莲草等,凉血止血。若兼见微恶风寒者,则加炒黑荆芥疏风而又入血分者。
5、变通法:热甚者可用银翘散(《温病条辨》)去薄荷、牛蒡子、荆芥,加贝母、杏仁,茅根、茜草、旱莲草等,亦琉风清热、凉血止血之剂。
(二)火热犯肺
1,临床表现:咯血量多色鲜红,咳嗽阵作,痰液黄稠,胸闷胸痛,心烦易怒,口渴喜冷饮,或伴发热,或咳对面红,大便秘结。小便黄。舌红苔赏,脉洪数或滑数,
2,病因病机:肺热壅盛,热伤肺络,气火上逆,咳痰带血。
3,治法:清热泻火,降气止血。
4,方剂:泻白散(《小儿药证直诀》)合黛蛤散(《医宗金鉴》)加减。
药物:桑白皮15~30g,地骨皮15g,知母10~15g,黄芩15g,炒山栀10g,黛蛤散10g(包),旋覆花10g(包),茜草10g,茅根30g,芦根30g(后二味煎汤代水)。
方义:桑白皮、地骨皮、黄芩清肺,山栀、知母泻火,黛蛤散清肝琼血,旋覆花、茜草降气通络,茅根、芦根清热生津又能止血和胃。
加减:若痰多黄稠、发热者加苡仁、冬瓜仁、桃仁,即合苇茎汤(《千金要方》)清热化瘦。发热口渴、汗出、脉洪者,加生百膏、知母清阳明热。
5,变通法:若大便秘结、口干口苦,苔黄,脉数,心烦者,为心胃火旺,可用大黄黄连泻心汤(《金匮要略》)合泻白散,通便泻火、凉血止血。值得指出的是,大黄不论生用、熟用,均能化瘀止皿,是治疗血症之良药。
(三)燥热犯肺
1,临床表现:痰中带血,咳嗽咽痒,痰量不多,咯痰不爽,口干鼻热,心烦口渴。舌质红而少津,脉数。
2、病因病机:秋燥当令,燥热犯肺,肺失清润,肺络受损。
3,治法:清热润燥,宁嗽止血。
4、方剂:清燥救肺汤(《医门法律》)加减。
药物:桑叶10~15g,生石膏30g(先煎),麦冬1sg,沙参15g,法半夏l0g,杏仁10g,阿胶l0g(另烊冲),枇杷叶10~15g(去毛、包),麻仁10g。
方义:桑叶、杏仁、枇杷叶清肺润燥,麦冬、沙参养阴清肺,阿腔、麻仁滋阴润燥,半夏降逆化痰,石膏清胃泄热。
加减:肺阴虚,干咳无痰,口干咽燥者加天冬、百合、花粉养阴清肺。燥热盛,咯血多者,加黄芩、连翘、茅根、芦根清热止血。
5,变通法:可用桑杏汤(《温病条辨》)加减,清热润燥。药如桑叶、杏仁、沙参、象皿、山栀、梨皮等,清热作用不强。
(四)阴虚火旺
1,临床表现:咳嗽痰少,痰中带血,或反复咯血,血色鲜红。口干咽燥,五心烦热,溢汗低热,腰膝酸软。舌红少苔,脉细数。
2,病因病机:肺肾阴亏,虚火内生。灼伤肺络,血随痰出。
3,治法:滋阴润肺,凉血止血。
4,方剂:百合固金汤(《医方阜解》引赵蕺庵方)加减。
药物:百合10~15g,麦冬15g,生熟地各l0g,玄参10g,赤芍l0g,丹皮6~10g,川贝10g,杏仁10g,藕节10g,侧柏叶10~15g,仙鹤草15~30g。
方义:百合、麦冬、生地养阴润肺,熟地、玄参补阴滋肾,赤芍、丹皮凉血。川贝、杏仁润燥止咳,藕节、侧柏叶、仙鹤草止血。
加减:反复略血而量多者,加白及、阿胶、三七止血。低热颧红,五心烦热者加地骨皮、青蒿、白薇、青蒿清退虚热。盗汗加浮小麦、五味子、龙骨、牡蛎收止汗。
5、变通法:虚火不甚,气阴两虚而有咯血者,可用生脉散(《内外伤辨惑论》)合花蕊石散(《十药神书》)加白茅根、阿胶、三七,益气养阴,化瘀止血。或用拯阴理痨汤(《医宗必读》),即人参、麦冬、五味子、白芍、当归、生地、丹皮、苡仁、莲肉、陈皮、甘草,配伍全面,可资师法。肾阴亏虚、肺阴不足,可用麦味地黄丸(《医级》)加减,滋肾养肺。
(五)肝火上逆
1,临床表现:咳逆痰血,咯血鲜红,胸闷胁痛。心烦易怒,口苦而干。舌红苔黄,脉弦数。咯血每因郁怒、惊恐而作。
2,病因病机:肝气上逆、肝火炽盛,气逆火炎,犯肺灼络,血随痰出。
3,治法:降气清肝,通络止血。
4,方剂:旋覆花汤(《金匿要略》)合苏子降香方(《临证指南医案·吐血》)加减。
药物:旋覆花10~12g(包),茜草10g,降香10g,苏子10g,山栀10g,连翘l0g,丹皮10g,桃仁10g,牛膝l0~15g。
方义:旋覆花、苏子、降香降逆平冲,桃仁、茜草化瘀通络。山栀、连翘、丹皮凉血靖肝,牛膝引药下行。
加减:胸胁胀痛,血色紫黯,有瘀阻者,加三七、大黄化瘀止血。心烦易怒,头痛眩晕,面红目赤,肝火甚者,加钩藤、白蒺藜、桑叶、赤芍,平肝清肝。痰多胸闷者,加苡仁、瓜蒌、冬瓜子化痰宽胸。
5,变通法:肝络瘀阻,胸胁刺痛,咳嗽咯血,脉弦,涩者,可用叶天士辛润宣络方(《临证指南医案·吐血》)加减,药用降香、泽兰、当归、丹皮、桃仁、柏子仁。加人旋覆花、茜草更佳。若肝气上逆,胃气不和,肺络受损,可用旋疆代赭石汤(《伤寒论》)合麦门冬汤(《金匮要略》)加减,降逆和胃、平肝养肺,药用旋覆花、代赭石、麦门冬、半夏、沙参、茯苓、黛蛤散等。又,盱部多怒,气逆咯血,屡服他药无效者,用张锡纯秘红丹(《医学衷中参西录》),大黄3g、肉桂3g和匀研末,代赭石18g(研细末)煎汤送下,降逆泻火以止血。
【医家经验】
仲润生治水不归原之咯血经验
咳血、咯血是常见血症之一,其病位在肺,而病因每与肾有关。肾病而咳血、略血者,多数医家认为是肾虚火炎、刑金灼肺所致。赵献可《医贯》指出,肾阳不足而咳血、咯血,除“命门火衰、火不归元,水盛而逼其浮游之火于上”,故“凡肾经吐血者,俱是下寒上热,阴盛于下,逼阳于上之假证”之外,更有一种寒水上凌、肾病及肺的“水不归原”之证。其病理机制为命门火衰,水冷金寒,肾水泛上,寒饮射肺。此外,火衰土冷,血失统摄:阳虚金寒,肺络瘀阻:肾虚不纳,冲气上逆也是重要原因。
其症候主要有三:其一是肺肾虚寒的表现,如形寒怯冷、四肢不温、面色黧黑、口淡不渴、呼吸浅促等。其二是水饮上凌的表现,如胸闷心悸、咳嗽气急、呼吸不畅、小有劳则嗝喝而喘、甚则不能平卧等。三是咳嗽痰血的表现,咳嗽反复发作,痰多清稀,血色紫黯不鲜。临床观察,慢性心肺疾病的后期,一些病人常有咳血或咯血症状,其中不少病例呈现一派虚寒见证,如面色灰滞、口唇紫绀、面目浮肿、胸闷心悸、形寒畏冷、重衣不温、四肢如冰、咳痰清稀、咯血紫黯、脉沉细而弱、舌质淡紫等,与赵献可所述水不归原之吐血证相类。在治疗上如宗赵献可法,可先用八味丸补命火,次用理中汤温脾土,笔者之治法,亦常先宗八味丸法温补元阳,更益以行气利水之品,以驱水下行,治水即治血也。若见口唇紫绀、痰血紫黯者,多配以活血通瘀之剂:若见气上冲胸而胸闷气急者,则伍以平冲降逆之味。对水肿较甚者,则用真武汤合苓桂术甘汤加减:待水肿消退,紫绀消失,喘咳渐平,痰血减少后,则以培补脾肾,兼利肺气法以巩固疗效,常收到较好的效果:[仲润生,略论咳血咯血与水不归原,中医杂志,1983,24(11):856~858]
【简易方药】
1,二鲜饮;鲜茅根、鲜藕片各120g,每日1剂,煮汁常故。便溏茅根减半,加山药30g(研末)调入。有热加小蓟根69g。
2,化血丹:花蕊石l0g,三七6g,血余炭3g,研末,分二次吞服。
3,化络补管汤:山萸肉20g,三七末6g(冲服),生龙牡各30g(捣细),或加代赭石末15g。每日1剂,水煎服。治咯血久不愈者。(以上均《医学衷中参西录》方)
4、小蓟15~39g。白及15g,生蒲黄15g,三七、蛤粉(包),阿胶(烊)各9g,每日1剂,水煎服。
【针灸治疗】
(一)穴位敷贴法
取穴:涌泉
药物:独头蒜1头,硫磺末6g,肉桂末3g,冰片3g。
方法。将大蒜去皮洗净,捣烂成泥膏状,再加入上药末调匀。贴敷时每次用蒜泥l0g,分别贴于涌泉穴,用胶布固定(为防止局部起泡,可先在穴位处涂擦植物油少许)。每次贴敷3~5小时。
疗程:每日1次,连续3天为1疗程。
(二)毫针法
取穴:尺泽,孔最,鱼际,肺俞,足三里。太溪。
方法:每次选用3~4穴,施平补平泻法。留针20~30分钟。
疗程:每日1次,连续5~7天为1疗程。
【评述】
目前临床上咯血主要见于肺结核、支气管扩张及部分血液病。
咯血以火热薰灼、肺络受损而引起者为多。实火者宣清热泻火、凉血止血,虚火者治当滋阴清热、宁络止血。又,离经之血时有停聚体内形成瘀血者,在止血的同时要熏视化瘀。在止血以后,尚需考虑宁络、止血,针对咯血原因进行治疗,以防再次出血。
唐容川《血证论》有~止、二消,三宁、四补的治疗大法,若遵循缪仲淳《先醒斋医学广笔记》之“宜行血不宜止血”、“宜补肝不宜伐肝”、“宜降火不宜降火”的要旨,相信会对本症治疗有所帮助。
咯血用药,泻火如大黄、黄芩、山栀、连翘,凉血如赤芍、丹皮、茜草、小蓟、侧柏叶,收敛固脱如白及、阿胶、山萸肉、龙骨、牡蛎,清热如芦根、茅根、藕、梨,均可据证虚实采用。值得提出的是,咯血若反复不愈,需注意两个方面。一是瘀血不去,血不循经,每有血色紫黯或血块溢出,或胸痛如窒等,可用花蕊石、三七、大黄化瘀止血之品:二是肝络不畅,肝气上逆,可用通络降气。若两方面同用则尤佳,亦降气行血要旨之活用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