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治方药】
(一)肝风内动,肝阳上亢
治法:平肝潜阳,息风清热:
方剂:天麻钩藤饮(《杂病证治新义》)合羚羊角钩藤汤(《通俗伤寒论》)。
药物:天麻10~15g,钩藤10~15g,石决明15~30g。羚羊角粉1~3g(分冲),生龙骨15~30g,生牡蛎15~30g,生地15~30g,桑叶10~15g,菊花10~15g,白芍15g,黄苓10g,牛膝10~15g。
方义:天麻、钩藤、羚羊角平肝息风,石决明、龙骨、牡蛎潜阳镇肝,桑叶、菊花、黄芩清热息风,白芍。生地养血滋阴、缓急止颤,牛膝补益肝肾。
加减:兼有心肝之火,心烦口苦、目赤胁痛者,加龙胆草、山栀、丹皮清心泻肝:痰多胸闷苔腻,加茯莓,竹茹、石菖蒲化痰:阴虚内热,颧红潮热者,加玄参、麦冬、龟甲养阴清热,颤动不止,加全蝎、僵蚕、地龙,增强通络息风之功:若见腰酸软臃肢麻,加桑寄生、杜仲、川断补益肝肾。
变通法:可用镇肝息风汤(《医学衷中参西录》)合羚羊角钩藤汤代之。
(二)肝肾阴虚,肝风上扰
治法:滋补肝肾,育阴息风。
方剂:大定风珠(《温病条辨》)合羚羊角钩藤汤(《通俗伤寒论》)。
药物:龟甲15~30g,牡蛎15~30g,炙鳖甲15~30g,石决明15~30g,钩藤10~15g,羚羊角粉l~3g(分冲),生地10~15g,白芍15~30g,麦冬10~15g,阿胶10~15g(烊冲),炙甘草10g。
方义:龟甲、鳖甲、牡蛎育阴息风,石决明、羚羊角、钩藤平肝息风,生地、麦冬、白芍、阿胶养肝滋肾,白芍、甘草缓肝舒筋。
加减:肝风上扰,眩晕震颤显著,加天麻、僵蚕、全蝎息风平肝:肾阴亏虚,腰酸耳鸣,加熟地、构杞子、玄参、山萸肉,补肾育阴:阴虚内热而期热烦躁、口干者,加丹皮、知母、黄柏清热泻火:肢体麻木、拘急僵直,加地龙、僵蚕,重用白芍、甘草。缓急舒筋,息风通络。
变通法:如肝风症状不显,以阴虚为主者,可用大补阴丸(《丹溪心法》)合六味地黄丸(《小儿药证直诀》)代之。如见眩晕潮热耳鸣、阴虚内热为主者,可用滋生青阳汤(《医醇媵义》),药如天麻、菊花、桑叶、石决明,生地、白芍、丹皮、麦冬、石斛、磁石等,养阴清热为主。如兼健忘,痴呆,脑神失用者,可用龟鹿二仙膏合平补镇心丹(《局方》),药如龟甲,鹿角、龙齿、朱砂、枣仁、生熟地、远志、茯神、五味子、山药、党参、肉桂、天冬等,养心安神,通补脑髓:亦可加入琥珀、胆星、牛黄、天竺黄等,以加强宁神豁痰作用。
(三)痰热内扰,风阳上扰
治法:清热化痰,平肝息风。
方剂:导痰汤(《济生方》)合羚羊角钩藤汤(《通俗伤寒论》)加减。
药物:竹沥半夏10~15g,胆南星10g。竹茹10~15g,化橘红10g,茯苓15~30g,枳实6~10g,羚羊角粉l~3g(分冲),钩藤10~15g,桑叶10~15g,菊花10~15g,白芍15~30g,川贝母6~10g,黄芩l0~15g,生地黄10~15g,生甘草6~10g。
方义:半夏、胆南星、竹茹、川贝、黄芩清热化痰,茯苓、枳实、橘红和胃理气,羚羊角、钩藤、桑叶、菊花平肝息风,生地、白芍、甘草养阴清热、缓急止颤。
加减:震颤较重,加石决明、天麻、全蝎、地龙、僵蚕,搜风通络:心烦易怒,加黄连、连翘、山栀,清心除烦:略痰不出,神识呆褙,舌苔腻,加天竺黄、石菖蒲、郁金,化痰通窍:胸闷脘痞,大便秘结,加全瓜萎、桃仁、杏仁,宽胸润肠。
变通法:咳痰粘腻,喘促胸满,面浮肢肿,唇甲青紫,肢体震颤如扑翼,神识昏蒙不清,舌质红或紫,苔黄,脉弦滑,诸症严重者,用菖蒲郁金汤(《温病全书》),药如菖蒲、郁金、连翘、竹叶、丹皮、竹沥、山栀,重在清热豁痰,同时可服安官牛黄丸。若肢体震颤重者,则用催肝丸(《医碥》),药如胆南星、铸藤、黄连、青黛、饵蚕、天麻、竹叶、滑石,以清热息风为主。
(四)气血两虚。虚风内动
治法:益气养血,息风通络。
方剂:人参养荣汤(《局方》)合天麻钩藤饮(《杂病证治新义》)加减。
药物:生黄芪15~30g,当归10~15g。白芍15~30g,党参10~15g,热地黄10~15g,白术10~15g,茯苓15~30g,陈皮6~10g,五味子10g,炙远志6~10g。肉桂3~5g,天麻15g,钩藤10~15g,石决明15~30g。
方义:黄芪、党参、白术、茯苓健脾益气,当归、白芍、熟地养血和血,五味子、远志宁心安神,肉桂温阳助气,天麻、钩藤、石决明平肝息风。
加减:脾气失运,痰湿内生,咯痰苔腻者。加半夏、胆南星、天竺黄化痰:心血不足,心脉失养,心悸失眠健忘,加枣仁、柏子仁、龙齿养心血神:肢体麻木,加桂枝,桑枝、鸡血藤通络:头晕目眩,乏力腰酸,加桑寄生、川断、杜仲,补益肝肾,强腰增力。
变通法:可用八珍汤(《正体类要》)合羚羊角铸藤汤(《通俗伤寒论》)代之。或用定振丸(《临证备要》),药用生熟地、当归、白芍、川芎、黄芪、防风、细辛、天麻、秦艽、全蝎、白术、威灵仙、荆芥等,益气养血,息风止颤。
(五)肾阴虚衰,髓海不足
治法:温肾助阳,填精补髓。
方剂:地黄饮子(《宣明论方》)合龟鹿二仙膏(《医便》)加减。
药物:生熟地各19~15g,山萸肉10~15g,川石斛l0~15g,麦门冬10~15g,五味子l0g,石菖蒲l0g,茯苓15~30g,炙远志6~10g,巴戟天10~lSg,肉苁蓉l0~15g,肉桂3~6g,淡附子6~l0g,鹿角片l0g,龟甲15~30g。
方义:地黄、山萸肉、龟甲补肾填精,鹿角、巴戟天、苁蓉温督通阳,附子、肉桂补阻生火,麦冬、石斛育阴增液,远志、五味子、茯苓、菖蒲宁心安神。
加减:头摇胺颤重者,加木瓜、白芍、甘草舒筋缓急,甚者加僵蚕、地龙、天麻息风通络。无形寒肢冷、四肢不温者,去附子。
变通法:可用还少丹(《医方集解》录方)代之,药用熟地、枸杞子、山萸肉、苁蓉、巴戟天、小茴香、杜仲、山药、茯莓、楮实子、菖蒲、远志、五味子等,方中主要成分类同,而无附子、肉桂、石斛、麦冬,长期服用,更加平和。
(六)瘀阻脑络,神机失养
治法:化瘀通络,息风止颤,
方剂:通窍活血汤(《医林改错》)加减。
药物:赤白芍各15~30g,川芎10~158,桃仁15~30g,红花6~10g,生甘单10g,葱3~6g,姜3~6g,麝香0.1~0.3g(分冲),黄酒,水各半煎服。
方义:赤芍、川芎、桃仁、红花活血化瘀,葱、姜、酒引药上行,麝香芳香开窍,白芍、甘草缓急止颤、舒筋。
加减:震颤重者加地螫虫、全蝎、地龙、僵蚕、羚羊角,息风通络。眩晕头痛重者,加天麻、钩藤、石决明平肝息风。气虚者加大剂黄芪益气,肢麻加桂枝、桑枝、鸡血藤养血通络。神志痴呆,用琥珀、胆南星、牛黄、天竺黄,豁痰开窍。
变通法:若气虚血瘀,用补阳还五汤(《医林改错》)加全蝎、僵蚕、地龙等,益气化瘀,息风通络。
(七)气郁瘀阻
治法:理气化痰,缓急止颤。
方剂:甘麦大枣汤(《金匮要略》)合半夏厚朴汤(《金匮要略》)加味:
药物:生甘草10~15g,淮小麦30~60g,大枣6~l0g,龙齿10~15g。石菖蒲10~15g,半夏10~15g,厚朴5~10g,苏叶10g,茯苓15~30g。炙远志6~l0g。
方义:甘草、小麦、大枣缓肝息风,半夏、厚朴、苏叶理气降逆化痰,龙齿、菖蒲、茯苓、远志宁心安神。
加减:胸闷喜叹息者,加柴胡。香附、郁金理气疏肝:头摇肢颤甚者,加木瓜、白芍缓急舒筋:心烦喜怒者,加山栀、连翘、莲心清心除烦。
变通法:头摇肢颤、情绪变化无常,可用癫狂梦醒汤(《医林改错》)加味,药用柴胡、赤芍、木通、香附、半夏、青皮、陈皮、大腹皮、桃仁、苏子、甘草等,以疏肝理气、活血通窍为主。
【针灸治疗】
(一)毫针法
1,取穴:百会、四神聪、风池、台谷、太冲、阳陵泉。肝肾阴虚加太溪、复溜、三阴交,气血两虚加足三里、气海、血海,痰热上扰加内关、丰隆、中脘,腰背酸痛强直加命门、肾俞,震颤甚加大椎,僵直甚加大包、期门,言语不利加廉泉、通里,神识痴呆加大钟、神门。
方法:百会、四神聪沿皮刺平补平泻,风池、台谷、太冲,阳陵泉用泻法,大椎深刺强刺激、不留针。他穴按证候虚实,施行朴泻,除有明确要求者之外,留针30分钟,每10分钟行针1次。
疗程: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
2,取穴:风池、完骨、天柱(均双侧)、哑门。风阳上扰者加曲池、太冲、足三里,痰热上扰加内关、丰隆,肝肾阴虚加太溪、三阴交。
方法:风池针尖向对侧眼眶,哑门略向下刺,完骨针尖向鼻尖,天柱向下沿皮刺,均针深l~1,2寸。他穴按证候虚实施行补泻。留针30分钟。
疗程: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
3,取穴:风池,风府,大椎,身柱,百会,四种聪,合谷,太冲,地机。上肢震颤、僵硬者,加曲池、手三里、外关:下肢震颤、慑硬者,加阳陵泉、足三里、三阴交:其他如有口唇震颤等随症加减。
方法:各穴均以1,5寸毫针刺入得气后温针,留针30分钟。百会、四神聪等穴位均平刺,四种聪向百会方向平刺0.8寸,紧持针柄抽动,使得气后留针30分钟。针后,大椎及四肢肌肉丰厚处加拔火罐10分钟。
疗程:每周针治2次,15次为1个疗程。
(二)头皮针法
取穴:舞蹈震颤区,对侧或双侧,配运动区。
刺法:沿皮刺入帽状腱膜下层,深1寸,快速捻转,持续1分钟。留针30分钟,其间行针2~3分钟。
疗程: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
【评述】
震颤大多为慢性发作,难以速效,治宜缓图,慎用攻伐之品。在临床上。届于肝风之证为多,而见阴虚、血虚、阳虚、气康。故在治疗时应用息风、平肝、镇逆、檀络之品,同时要配合育阴、养血、温阳、益气之法。值得注意的是,风、火、痰、瘀常相兼呈现,治疗时应注意主次轻重,斟酌方药出入加减。
震颤麻痹、肝豆状棱变性、小脑病变之姿位性震颤、甲亢等,凡具有此症临床表现的锥体外系病和某些代谢病,可参此症治疗。癔病亦可见震颤,常见气郁痰阻之象。